春回大地,万物复苏。2025年的春耕画卷中,中国铁路以“先行官”姿态挺进田间地头,用高效运输体系与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注入澎湃动能。数据显示,仅新疆铁路部门一季度已发送化肥、农机等春耕物资逾500万吨,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支农专列超200列,在广袤的田野上奏响助农交响曲。
织密运输网络,畅通春耕“生命线”
铁路部门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春耕物资运输绿色通道,实施“五优先”政策(优先配空、装车、挂运、编组、卸车)。在东北粮仓,沈阳局通过95306数字平台实现农资运输全流程追踪,单日最高卸车量突破4.2万吨;新疆阿克苏货场创新“人停机不停”模式,夜间班组装卸效率提升30%。这种“大动脉+毛细血管”的运输体系,让黑龙江的种子48小时可达海南试验田,云南的复合肥72小时直抵新疆棉区。
科技赋能升级,打造智慧“田管家”
铁路科技创新成果在春耕中大显身手:CR450动车组样车下线为冷链运输储备技术,95306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2000余条农资运输路线。在山东寿光,铁路部门依托智能调度系统,将蔬菜种苗运输时效提升25%;在湖南洞庭湖平原,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使农机设备运输成本降低18%。这种“数字铁军”的精准服务,让春耕物资运输跑出加速度。
精准服务下沉,破解“最后一公里”
铁路部门创新推出“门到门”运输服务,组建200余支支农小分队深入农村。在四川凉山,铁路货运员化身“田间参谋”,为彝族同胞定制“种子+化肥+技术手册”组合运输方案;在江西赣南,铁路与邮政合作建立57个村级农资配送点。更通过开行“慢火车助农专厢”,让偏远山区农户实现“上午采购农资,下午下田播种”。
当前,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2万公里,这张不断延伸的钢铁网络,正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从黑土地到红土地,从江南水乡到西北旱塬,一列列“铁牛”穿梭驰骋,不仅输送着春耕物资,更传递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决心。当复兴号与拖拉机在田野间共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壮美图景,更是中国式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供稿: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车辆段 李齐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