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年代的科研人员,都有自己奋斗的追求。有些人追逐光,有些人成为光。
1964年出生的肖克炎,在数字地质领域,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用自己的脚步,走出了矿产评价智能化独树一帜的科研风格。
矿产资源作为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众所周知,地球在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矿物(矿物质)和岩石资源,这就是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深埋于地下,想要找到并不容易,需要经过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才能获得,自20世纪初,世界各国都开展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旨在为勘查和开采提供依据。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肖克炎教授,40多年来,从数学地质到数字化矿产预测,从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到智能化资源勘查,他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奔行于中国地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研究的前沿,让我国矿产预测搭上了数字化的“现代快车”,为我国深地资源勘查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方法支撑,推动了我国深部资源预测技术的重大进步。
结缘数学地质 把青春交给旷野
新中国建国之初,生机蓬勃,百废待兴,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春节题词“开发矿业”,拉开了我国新地质学发展的帷幕。以李四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们为我国的地质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新中国走上现代工业化强国道路奠定了矿产资源基础,成为我国地质学界中的璀璨群星。他们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更激励了一代代年轻人踔厉奋发、赓续前行,投身于地质学研究中,肖克炎就是这些年轻人其中之一。
1980年,16岁的肖克炎如愿考入了湘潭矿业学院地质系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怀着“朝碧海而暮苍梧,睹青天而攀白日”的美好憧憬,他走进了地质学领域,踏上了地质研究道路,立志要将自己的青春交给旷野,挑起了祖国建设发展的大梁。
1983年12月22日,我国“银河”计算机问世,这是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巨型计算机。此时的肖克炎正在大三,也正在为毕业后的研究方向而烦恼,当他看到“银河”计算机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未来计算机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于是,他瞬间决定了研究方向,那就是——矿产资源趋势分析和计算机应用。
为了能够使用最新的计算机,在学校的支持下,肖克炎在长沙铀矿地质研究所(现核工业二三〇研究所)借用了一台进口计算机,并且用了一个星期时间,他对湖南湘中盆地煤田沉积谷地的矿产资源进行了5次趋势分析,顺利完成了实习论文,从此,肖克炎正式确立了以数学研究地质的方向。
1984年,肖克炎考入长春地质学院数学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师从我国著名数学地质专家王世称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所谓数学地质,就是用数学分析及建模的手段,对地质问题进行规律性的研究,需要把矿床成因、地球探测信息技术、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肖克炎在研究中展现了绝佳的才华和能力,他不断探索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金铜异常区复合模型的建立以及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等领域,并且参与了由王世称教授主持的“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1年博士毕业后,肖克炎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普查与勘探”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我国著名数学地质学家赵鹏大,继续深化对数学地质的研究和应用。在此期间,肖克炎晋升为副研究员,1993年,博士后出站后,他加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在矿产所,肖克炎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全国第二轮成矿区划工作,从事成矿远景区划计算机化及GIS应用研究,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以GIS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体系,开展了不同比例尺矿产资源方法学比较研究,提出了预测底图编图综合解释模型,完善了综合信息找矿评价模型的研究内容方法,编制了首张中国矿产成矿系列图和跨世纪找矿工作部署图,建立了全国成矿远景区划数据库。
此后,肖克炎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天道酬勤,从2006年到2013年,他聚焦于“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目标任务,创立了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研发出地质专家系统预测与综合信息预测的预测模型,总结了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矿床模型地质参数法进行资源潜力估算的预测工作方法流程;首次提出区域预测综合信息编图的综合解释模型、矿产预测类型、矿产预测方法类型、最小预测区等概念,创新发展了矿床模型地质参数资源量估算方法;建立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成果数据库,为国家资源决策提供了权威国情数据。
以上这些成果促进了我国新时代地质工作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十三五”各类矿产勘查规划部署,厘定了我国26个重要找矿部署区带,优选110余处国家重要整装勘查区和矿集区;支撑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矿业企业的矿产勘查,推动新发现多处大中型矿产地,实现找矿工作重大突破。即使在现在,他的研究成果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创新智能预测 把矿产献给祖国
近年来,随着矿产勘探的进步,以及不断的开采,浅地表矿产资源已无法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已经开始像地球深处资源进军,肖克炎也“由浅入深”开展智能勘查技术的研发。在科技部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深部资源预测系统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支持下,肖克炎带领团队围绕深部资源预测需求,系统开展深部矿产资源预测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平台系统研究,突破了成矿空间三维结构重建机制、深部矿化定位机制及深部预测途径等关键技术瓶颈,首次建立了找矿模型—三维建模—定量预测三元大数据深部矿产资源预测理论方法,研制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部综合信息预测评价平台系统,创新研发了深部成矿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异常的时空结构解析方法与深层次信息提取新技术,解决了矿集区深部成矿空间三维结构重建、成矿地质异常空间重构以及矿化空间定位等技术难题,推动了我国深部找矿、三维预测领域的技术进步。
迄今为止,肖克炎针对我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范围广(陆域地区全覆盖)、预测矿种多(成矿类型复杂多样)、预测深度大(地表以下2千米)等特点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矿产预测方法体系基础上,首先在贵州、四川等省开展预测方法示范工作,对矿产资源评价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并取得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单矿种预测技术要求,并在预测实践中加以完善补充,形成全国统一的行之有效实用的技术标准方法各省统一使用本项目研发的矿产预测方法和软件工具,开展地区单矿种预测评价,主要取得了理论方法创新、技术平台创新及重大找矿突破。突破深部成矿空间三维结构重建和找矿靶区定位与深部预测等重大科学问题,构建我国矿集区3千米以浅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体系,为我国深地资源勘查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方法支撑,推动了深部资源预测的重大技术进步。
肖克炎带领团队完成全国领先的大数据智能找矿“理论—方法—系统平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创性成果,现已完成了全国25种重要矿产资源2000米以浅资源量预测研究,圈定了各类找矿靶区4万余处、成矿远景区2000余处、重要矿集区240余处,并科学估算了不同深度预测资源量。在山东莱州—招远金矿整装勘查区、四川会理—会东矿集区、湖南—贵州锰矿整装勘查区、贵州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区、甘肃玛曲—合作金矿整装勘查区、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等地,开展了深部(3000米以浅)三维预测评价及找矿预测示范,取得了多项找矿突破。在肖克炎团队成果推广应用及指导下,成功实现重大找矿进展的矿床(区带),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此外,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实施期间,肖克炎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矿产资源综合信息评价系统(MRAS)探矿者软件和(MinExplorer),这套拥有全部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的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系统平台,打破了国外在此领域的技术壁垒,填补了我国矿产预测信息化领域的空白,已被全国32个省(区、市)的上千家地质调查单位全面应用。如今,“人工智能+”已成为找矿的大趋势,肖克炎针对锂、钴、镍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又开始了新的研究探索,创新大数据预测评价基本理论、方法流程、预测模型及成果表达等,研发智能地质预测模型和大数据精准预测技术,创新资源评价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双引擎,突破智能地质模型预测计算机关键技术,形成新一代智能战略性矿产评价软件系统,解决资源评价软件“卡脖子”难题。
由于先进的成果和突出贡献,肖克炎屡获荣誉,他曾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原地质矿产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原国土资源部先进个人、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湘江学者、楚天学者、珠峰人才等等诸多荣誉,享受国家科学技术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俄罗斯科学院与工程院外籍院士。2023年9月,肖克炎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该奖项是中国地质行业最高层次的荣誉奖,科研人员只能获得一次,是终身荣誉,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三十载逐梦前行,三十载科研不辍。30多年来深耕矿产预测数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肖克炎始终初心未改,在苍穹之下、大地之上,他抒写着地质人的精彩篇章。现已花甲之年的肖克炎,看到了在“大数据时代”中,地质找矿工作智能化时代已经来临,新一代人工智能预测技术将成为矿产资源评价领域创新高地。于是,他又踏上新的征程,砥砺前行,迈向未来。(文/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