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丽水学院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浙江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值此升本20周年之际,学校以“跨越之志、争先之劲”为引领,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展现出地方高校的使命担当与创新活力。
一、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锚定区域需求,深化产教融合
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标杆,丽水学院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2024年5月,学校召开升本20周年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推进会,明确提出以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学等学科为核心,强化跨学科融合,服务丽水半导体、精密制造等主导产业升级。同年,学校新增8个硕士点,涵盖会计、材料与化工、机械、体育、口腔医学等领域,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缙云研究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2024年7月,新一代校园网建设工程竣工,与丽水移动合作实现网络服务全面升级,为教学科研提供高效信息化支撑。此外,丽水市人民医院被正式划定为附属第一医院,双方在医学教育、临床研究等领域深度协同,为区域医疗水平提升注入新动能。
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职普融通,打造“双能型”人才高地
为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战略,2024年6月,丽水学院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申报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两个职业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计划于2025年招生。此举标志着丽水市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延伸,为先进制造业输送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还积极探索“校城融合”模式。2024年8月,中共丽水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支持丽水学院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若干意见》,提出“校城融合发展行动”,划定480余亩土地作为高质量发展备用地,并推进“工程师学院”建设,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实践教学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通过“一纲五目”精品竞赛(时政演讲、热点辩论、社会实践调研等),全面提升学生思辨与创新能力。
三、师资引育与学术突破:汇聚高端人才,彰显学术影响力
师资队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1月,丽水学院第十一批高层次人才招聘公示显示,新增5名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并成功引进日本工程院院士及多名国际知名企业精英,进一步强化电子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实力。
学术成果方面,2024年1月,卓么措教授凭借《热贡艺术及传承人•唐卡》丛书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填补了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奖项空白。此外,学校在思政教育领域表现亮眼: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丽水市委宣传部共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累计获15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形成“理论宣讲+实践育人”双轮驱动模式,其“铭记九一八事变”系列活动被省级媒体广泛报道。
四、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立足地方特色,赋能乡村振兴
作为浙西南革命老区的重要文化阵地,丽水学院深度参与地方文化传承。中国青瓷学院举办的首届“艺术思政”摄影展,以丽水“绿水青山”为创作主题,将思政教育融入美育实践,获评省级校园文化品牌。工学院开展的“资助育人 筑梦成长”系列活动,通过奖助学金、技能培训等方式帮扶困难学生,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学校还积极打造社会服务品牌。2024年,浙西南革命老区学前教育示范中心和职业教育中心投入使用,新增教学空间3.2万平方米,惠及逾万名师生及周边社区。在党建引领下,学校新增4个国家级党建品牌项目,如音乐学院教师党支部的“三色先锋技匠摇篮”,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
五、开放合作与未来展望:构建发展新格局
丽水学院始终以开放姿态拓展合作网络。2024年,学校与景宁县政府、多家企业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菌类手绘图谱馆”等特色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国际化方面,学校与日本、德国等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探索“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展望未来,校党委书记表示:“学校将以‘十四五’规划为蓝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争在2030年前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供稿: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