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内蒙古大地依然覆盖着白雪皑皑的外衣,但在内蒙古巴彦卓尔市乌拉特前旗(县)沙德格苏木(镇)呼和温都尔嘎查(镇)的“鲜草工厂”里,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得益于智能化设备的高效运作,一排排嫩绿色的大麦苗整齐地排列在培育架上,草叶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无需土壤,不需阳光,每一株麦草都在茁壮成长。

作为一个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的牧区乡镇,沙德格苏木耕地面积仅为2719亩,缺乏饲草料地是牧民普遍存在的困难。因此,他们不得不从周边乡镇大量外购饲草料。此外,由于入户道路条件不佳,加之居民居住分散且偏远,运输成本比邻近乡镇高出约15%,这使得牧民的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对饲草的需求量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苏木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沙德格苏木党委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组织部分领导干部、嘎查“两委”、致富带头人赴山东、河南等地展开考察调研。在山东潍坊,水培牧草工厂项目走进了领导们的视野,水培牧草系统具有较高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高度可控的环境条件,无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品参加到生产过程中,对羊肉品质影响微乎其微。这些优势使得水培牧草方法非常适合于类似于沙德格苏木这样缺乏饲草料地和水源的地方。

2024年,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沙德格苏木成功争取到108万元的上级资金(其中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5万元,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53万元),建设占地200平方米的鲜草工厂一座。该工厂配备了4组静态式种植架,并通过自动化远程控制系统,采用一体化无土种植技术,以及智能温控、自动微喷浇灌等先进设施,实现了对温度、湿度、光照的精确调控,满足了大麦草生长所需的恒温恒湿条件。目前,鲜草工厂中的大麦草平均8天即可成熟,1公斤种子可产出7公斤鲜草,年产量超过300吨。智能化的“鲜草工厂”实现了对大麦草生长的精量化调控和流水线作业,摆脱了自然环境对牧草生长的限制,确保了牧草的全年不间断供应和现代化种植,使得牛羊一年四季都能享用到新鲜的饲草。

目前,鲜草工厂已经初见效益,下一步,沙德格苏木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致力于发展鲜草加工和鲜草喂养等后续产业,构建起以鲜草工厂为核心的草畜一体化产业模式。通过实施围栏封育、退化草场改良、人工种植牧草以及特色养殖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为乌拉特前旗“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目标贡献沙德格苏木的力量。(供稿:图/文: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政府 霍晓) |